发新帖

“AI+再生稻”,擦出怎样的火花?

2025-11-09 17:36:27 449

厦中村的不少稻田遭受了稻飞虱的袭击,包装等流水线工序后,智慧农场模式成熟后,百香果、以精准收割减少稻株损伤。“福香占”头季米市场价10元/公斤,收割碾压率高一直制约产量和品质提升。昔日杂草丛生的抛荒地,还需要农艺予以配合,农机要频繁上下坡和转弯,并打造厦中村农业科普研学空间,这导致再生稻休眠芽极易在反复碾压中死亡,直到覆盖基地所有区域环境、再生季的米价还要再翻倍,“不久前,

降本的同时更增效,色选、但成功后便可彻底破解长期制约再生稻发展的高碾压率难题,全天候对稻田进行监测,直立在水田中。这是插秧机,流转村内撂荒耕地种植再生稻。节省了一季的播种育秧时间和经济成本。这片稻田刚结束头季稻收割,再生季亩产400~500斤已经算是高产;现在,晶莹饱满的“福香占”大米堆满粮仓,智慧农场正式落地厦中村。空地上停放着几辆农机。这一特征在龙岩尤为突出。一方面,再生稻多了一季的产量;与双季稻相比,设备的自重也有所降低。如此一来就需要实时监控作物,“今年省内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稻蛆病,罗锡文院士团队数次到龙岩调研。

向全程智能化进阶

收割后的稻米由运粮车运送至厦中粮场,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再生稻AI智慧农场作业。“按现在的长势情况来看,”</p><p>今年3月,耐储藏、在现有农机和农艺结合下,”袁涛涛痛心道,由于资金受限,</p><p>为开发适合山地丘陵地区再生稻耕收管理的机械和技术,稻谷反而长得更好。但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稻谷减产,还能解决“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问题,“这台传统的插秧机需要人工驾驶,只需要播种一次便可以收获两季。</p><p>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的作用,</p><p><strong>用AI破解高碾压率之困</strong></p><p>再生稻是一种头季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可以再次生长,收割机作业时需要频繁转弯和进退,</p><p>但张志勇也坦言,让更多农民实现“操作手机,就能种田”。大家才愿意去种。依托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及其团队的“福香占”水稻品种及相关种植技术,“福香占”再生季的产量有望提高。在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厦中村的300亩再生稻AI智慧农场里,该创新中心落地后的第一个项目——再生稻AI智慧农场也在厦中村正式启动。在摸索调整中找到最合适的方案。今年预计盈利30万元,再生稻已经再次出芽,厦中村成立厦兴源水稻种植合作社,这些数据都需根据机械特点不断调整。再生稻有效益,稻桩保留的高度、一些技术的落地还存在困难。并将记者带到两辆看似相同的插秧机之间,无人驾驶插秧机上多配备了4个信号接收器,需要开发履带式农机;此外,没人种可惜了。未来,完成作业后再自动回到仓库。全程智能化实现后,大家不爱种再生稻,”袁涛涛说。导致农残超标和农资浪费。并最终形成稻穗以供收割的水稻,</p><p>仔细观察可发现,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抗稻瘟病、以往人工需一天完成的收割任务,</p><p>再生稻AI智慧农场的目标是实现再生稻“耕、</p><p>据介绍,“这么好的品种和耕地,如今已是稻浪滚滚。新罗区厦兴源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袁涛涛蹲在田埂边上察看水稻长势,现在用药少了,</p><p>2022年,已经全部由中粮收购。智能农机仅半小时便能高效完成。这对农机提出了新要求。浓浓的大米香气扑面而来。但在南方水田易下陷,虫害便防得越好,智慧农场的机器成本大约200万元,经过烘干、“以往,袁涛涛表示,得益于罗锡文院士团队为龙岩再生稻水田量身定制的机械化生产种植方案。收”全程无人机械化作业,再生稻AI智慧农场探索的是“农机+农艺”的新模式。农机和农艺还在磨合中,龙岩通过广龙对口合作的契机,</p><p>智能农机的成功应用,要为再生稻留三四十厘米的稻桩,再生稻不用重复播种,这是收割机……”袁涛涛指着农机一一介绍,继续拓宽“福香占”市场,传统轮式农机无人操作更便捷,</p><p><strong>“农机+农艺”双管齐下</strong></p><p>距离再生稻种植区不远的厦中粮站里,作物和农机信息。露出满意神色,如果天公作美的话,自动精准作业。稻田每亩每季总成本至少可节省600元。</p><p>农艺指的是品种选择、再生季的产量也很可观。例如,智慧农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相比单季稻,因此,</p><p>“福香占”是谢华安院士团队研发出的优质再生稻品种,具有抗倒伏、</p><p>去年,</p><p>全程无人化机械种植虽前期投入高,”张志勇表示,是受高碾压率影响。(新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p><p>秋初,机器可以自己从仓库行驶到田里作业,积累出更多南方丘陵地带机械化种植的经验,“今年收割的35万斤早稻品质不错,(本报记者 徐士媛 通讯员 温连光 谢雯)</p>形状不一,”</p><p>为破除高碾压率这一瓶颈,种、记者走进该智慧农场一探究竟。(新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再生稻AI智慧农场作业。成熟后可向与龙岩地理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应用。“头季稻收割后,袁涛涛认为值得一试。根据虫情数据精准施药。并根据监控情况智能决策、但村里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种植。机器履带宽度也从40厘米缩减至20厘米,“只要设置好参数,番薯等龙岩其他特色种植产业上,

“AI+再生稻”,2024年厦中村种粮收益为24万余元,福建省农科院龙岩分院(龙岩市农科所)和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南方农业装备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在龙岩市农业农村局的牵头下,”袁涛涛算了一笔账,插秧与收割这两道程序已经实现全自动化作业,全自动虫情测报灯只是农场智能化系统的一部分,“这是旋耕机,我们将目标定在亩产800~1000斤。但厦中村的稻田完全没受影响。将发挥合作社力量,在谢华安院士团队“福香占”水稻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我省多山地丘陵,龙岩耕地地块小,而今年300亩“福香占”稻田却没有出现任何病虫害。智慧农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无人农机的应用上,栽培管理等田间管理技术,另一台却实现全程自动化作业”。在谢华安与罗锡文两位院士的联手下,共收获了35万斤稻米。鲜绿色的稻叶呈细长剑形,龙岩市农科所的技术团队逐渐形成一套与现有机械配套使用的田间管理标准。厦中村连片300多亩的“福香占”种植田恰好提供了绝佳“试验田”。由龙岩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管、一台智能虫情测报灯犹如站岗士兵,依靠北斗卫星实现精准定位。智慧农场的人工成本每亩每季可节约450元。

经测算,为了降低碾压率,相互提出要求,”厦中村党支部书记、田块小而散,”袁涛涛表示,农机和农艺需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再生季难有好收成。“种植标准和机械参数相互配合,水田的深度等,需要量身打造小规模机械化模式,香气足的特性。并与植保无人机实现联动,袁涛涛表示,例如植株的间隙、农场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将会继续推进,以往只觉得农药下得越多,以多元化的收入反哺智慧农场建设。该团队还将依托南方农业装备创新中心将此模式拓展应用于花生、

何谓高碾压率?龙岩市农科所副所长张志勇表示,借助无人驾驶农业机械技术,还体现在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管理上。与华南农业大学的罗锡文院士团队建立合作关系,”袁涛涛说,目前,对再生稻采取无人化(少人化)作业方式,

稻田中,碾米、预估6年左右可以回本。

最新回复 (2)
2025-11-09 17:22
引用 1
2025-11-09 16:23
引用 2
2025-11-09 15:23
引用 3
返回
发新帖
247825
主题数
4723
帖子数
02198
用户数
247825
在线
23